首页 > 国际项目 > 正文

【交流交换】张怡晟:英国莱斯特大学留学感想

作者:时间:2018-03-01点击数:

情不知所起,留学英国好像是从简•奥斯汀那里种下的,随着《神探夏洛克》、《唐顿庄园》等英剧在国内大热,我对英国向往也越来越深,想着泰晤士河畔红色的双层巴士和伦敦眼,想着湖区的彼得兔和峰区的达西庄园,想着卡尔顿山和巨石阵……英国那种矜持却不失温柔的气质吸引着我。

当得知有去莱斯特大学交换的机会时,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。孟夏的北京,晚风吹动着竹林,天上的银河在发光。

从首都机场出发,12个小时,8千多公里,飞机顺利降落在英国伯明翰。刚到莱斯特的几天,我有很多事要做:办银行卡,领专业书,办公交卡,熟悉从宿舍到学校的路线等等。由于我是一个人到莱大交换,所以凡事都得单枪匹马。



   

来英国第二周便正式上课。得益于北外全英文授课的模式,我很快适应了莱大的英语教学环境。我选的三门课都是由英国本土老师授课,地道的英式口音令人着迷。不过莱大老师不会因为教室里坐着好几位外国人而降慢说话的语速,初来乍到的我还是会有漏听的情况。我的应对方法是“课前预习+上课录音”。预习比复习重要,这是听懂两三个小时专业课的关键。国外的授课内容大多数是靠老师口述加讲义完成,所以提前预习课程比上课云里雾里要好得多。老师一般是提前一周把讲义和PPT发到blackboard系统里,自己提前预习,上课便会熟悉很多。此外,我还使用录音设备以防听漏关键信息。我直接使用手机录音,如果在上课期间发现某段没有听清,可以在笔记本上先记下时间点,下课后直接调回那个时间点重听即可。

莱大授课模式是采取讲座+研讨会的模式,讲座跟国内上课模式如出一辙,即老师讲学生听,而研讨会侧重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。全班同学会被分成若干小组,每个小组10位同学左右。研讨会前,老师会把本周讨论的内容提前发到blackboard里,上课时进行一小时的圆桌讨论。如果说讲座考验听力,那么研讨会则考验口语。很多同学会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好,到了外国人面前不好意思张口说话,成为研讨会的沉默者。在我看来,真的没有必要害怕说英语。英语好比一辆拉货的车,什么车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拉什么货。外国人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很感兴趣,只要你愿意张嘴说,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愿意听。




我住在学校的宿舍,宿舍的公用厨房是室友们最常碰面的地方,也是我学习英式英语的地方,比如茄子在英国不叫“eggplant”而是“aubergine”,番茄酱不叫“tomato source”而是“ketchup”。英国室友Jacob对我也很照顾,有意无意地教我几个新词,比如“辣椒粉(paprika)”。和国内一样,社交软件是朋友们保持联系的重要工具。在英国,最普遍的社交软件是Facebook和WhatsApp,重要性堪比微信。第一次见面时,大家便相互交换Facebook账号,我们直接在Facebook上建了一个讨论组,时不时在厨房开个煎饼之夜或者茶话会。




对我来说,留学的多半时间是一个人练习一个人。出门在外有很多事情需要一个人面对,从生活琐事到学习任务。当然,一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友善的人,也会有远方支持你的家人朋友,但真正陪你走完全程的只有你自己。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:看几本书,完成几门作业,弄懂几个知识点,或者跑去看场电影,去散步去旅行……我记得在英国第一个节日是中秋节,那天向父母朋友送去祝福后,独自去超市买了一个豆沙月饼,吃吃饼就算过节了。留学海外,寂寞是脚跟,但我不孤单,因为家住在心里。

准备离开莱斯特时,雪已经认真地下了好几场。宿舍欢送会上,Jacob拍拍我的肩膀说:“来日方长,定会再聚。”我说:“相约北京,我带你玩。”




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弱冠之年漂洋过海,我尽力而为,实实在在地走完这段旅程。焦虑过、苦恼过、快乐过、感动过,我把这一切都装进我的行囊,挥一挥衣袖,继续前行。


【责任编辑:王楠

Copyright @ 日本无人区码卡二卡三卡-免费在线 版权所有.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/19号    邮编:100089  Supported by BFSU ITC